暖阳下,曹家卫生院的中草药种植园迎来了最美的时节。板蓝根、地黄、丹参、玉竹、芍药、金银花等中草药竞相绽放,不仅装点了医院的角落,更蕴藏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与实用的养生智慧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生机勃勃的“本草天地”,揭开这些中草药的神秘面纱。
板蓝根:春日防感小卫士
早春时节,流感多发,板蓝根成为守护健康的得力助手。每年4 - 5月,板蓝根会开出淡紫色的小花,花朵簇拥在细长的茎顶,小巧而精致。板蓝根性寒,味苦寒,归心、胃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利咽的功效。其根和叶均可入药,对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、腮腺炎等病症有显著疗效。在流感高发期,用板蓝根煎水饮用,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症状。
地黄:地下的“补血仙草”
地黄的花朵在4 - 6月悄然绽放,形状宛如一个个倒挂的小喇叭,颜色多为紫红色或淡紫色,极具观赏性。地黄分为鲜地黄、生地黄和熟地黄,药用价值各有侧重。鲜地黄清热生津,凉血止血;生地黄清热凉血,养阴生津;熟地黄则以补血滋阴、益精填髓见长,是补血的常用药材。在春季,气候干燥,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,适量食用熟地黄有助于滋阴润燥。
丹参:红色的养血良药
4 - 6月,丹参绽放出鲜艳的紫红色花朵,一串串花序如同摇曳的风铃,十分夺目。丹参味苦,性微寒,归心、肝经,具有活血祛瘀、通经止痛、清心除烦、凉血消痈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胸痹心痛、脘腹胁痛、心烦不眠等病症。在春季,人们活动量增加,丹参对于改善血液循环、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。
玉竹:润肺滋阴的“仙子”
5 - 6月,玉竹的花朵从叶腋间探出,呈白色或淡绿色,形状似铃铛,清新雅致。玉竹味甘,性微寒,归肺、胃经,有养阴润燥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春季气候干燥,容易伤肺,玉竹对于缓解咽干口渴、肺燥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。无论是煲汤还是泡水饮用,都能发挥其滋阴润肺的功效。
芍药:美丽与药效并存
4 - 5月,芍药迎来盛花期,花朵硕大,色彩艳丽,有粉色、红色、白色等多种颜色,被誉为“花中丞相”。芍药分为赤芍和白芍,赤芍清热凉血,散瘀止痛;白芍养血调经,敛阴止汗,柔肝止痛。在春季,女性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等问题,白芍就可发挥其养血调经的功效。
金银花:清热解毒的“双色花”
4 - 6月,金银花次第开放,花朵初开为白色,后转为黄色,金银相映,美不胜收。金银花性寒,味甘,归肺、心、胃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疏散风热的作用,对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、热毒疮痈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。在春季,气温变化较大,容易引发风热感冒,金银花泡水饮用是不错的预防和治疗选择。
白芨:止血神药,蝶形绽放
白芨堪称“止血神药”。其块茎含有丰富的白芨胶质、淀粉、挥发油等成分,具有收敛止血、消肿生肌的功效。无论是外伤出血,还是咯血、吐血等内出血症状,白芨都能发挥良好的止血作用。在古代,人们就常用白芨研成粉末,外敷于伤口,快速止血并促进伤口愈合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,白芨能增强血小板因子活性,在局部血管破损处形成血栓,从而达到止血目的。
白鲜皮:祛湿解毒,花呈伞状
白鲜皮以根皮入药,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。其味苦、性寒,归脾、胃、膀胱经,具有清热燥湿、祛风解毒的功效。对于因湿热下注引起的黄疸、湿热疮毒、湿疹、风疹、疥癣等皮肤病,白鲜皮是常用的药材。它能有效清除体内湿热,缓解皮肤瘙痒、红肿等症状。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,白鲜皮含有白鲜碱、梣酮等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,这些成分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过敏等作用。
益母草:活血调经,紫花成串
益母草是妇科良药,其全草均可入药,味辛、苦,性微寒,归肝、心包、膀胱经,具有活血调经、利尿消肿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自古以来,益母草就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经闭、产后恶露不尽等妇科疾病。它能促进血液循环,调节子宫收缩,缓解经期不适。同时,益母草对于水肿、小便不利以及疮疡肿毒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现代研究表明,益母草含有益母草碱、水苏碱等多种生物碱,以及黄酮类、多糖等成分,这些成分具有兴奋子宫、抗凝血、降血脂等作用。
版权所有:岐山县人民政府主办:岐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陕ICP备19018964号
网站标识码:6103230002
陕公网安备6103230200002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