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周公庙,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、形制最为完整的同类祭祀建筑群之一,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据《岐山县志》记载,1953年,岐山县于周公庙设立第二初级中学,简称周公庙中学。1965年9月,该校迁至范家营梁星源祠堂,并更名为岐山县范家营初级中学;1973年改制为范家营高级中学。
1967年,经批准,中共岐山县委决定将原周公庙中学所在地——周公庙,设立为陕西省公安厅与省档案管理局的档案后库。
自此,周公庙作为档案后库,实行全面封闭管理。这一特殊用途客观上促成了庙宇建筑的及时修缮,并在动荡时期有效保障了建筑本体及所属文物的安全。首期工程对前西厢殿、中厢殿、小亭子、姜嫄大殿、岳阳洞等56处建筑进行了门窗修复与瓦面补葺。
后续工程以档案保管为目的,不但没有随意拆除和破坏文物,而且对重点石象、碑文和建筑物,采取封存、深埋、加椽换檩维修等不同的保护措施。后期改造则着重于墙体遮蔽、门窗加装、地面防潮与防水处理,以符合档案库房的保存要求。
1983年9月9日,陕西省委办公厅与岐山县委、县人民政府在岐山县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联合召开会议,正式将周公庙无偿移交地方接管。1984年农历三月初十,周公庙重新开放并举办传统庙会;自1985年6月起,正式对公众开放,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参观场所。
2004年,考古人员在庙旁发现了高等级周代墓葬群,出土了大量青铜器、甲骨文,其中一片甲骨上刻有“周公”二字,这是首次发现与周公直接相关的文字记载,震惊学术界。
今日的周公庙,不仅是旅游胜地,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。每年清明节,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,学者、周氏后裔和民众齐聚,诵祭文、行古礼、奏雅乐,延续着礼乐文明的文化记忆。
版权所有:岐山县人民政府主办:岐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陕ICP备19018964号
网站标识码:6103230002
陕公网安备6103230200002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