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 
> 旅游 >

年就是一碗西府臊子面

来源: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:2023-01-29 08:12 浏览次数:

“咚咚锵,过年啦,核桃枣儿都买哈,猪杀哈,磨搭(小麦面粉磨成)哈,娃娃拿个猪尾巴,一咬油啦啦”“穿新衣戴新帽,吃白馍馍放鞭炮”,幼时向往过年的两首儿歌在年关将近时常常在我的耳边回响!   

微信图片_20230129083129.jpg


遥远的童年记忆里,年就是一碗“西府臊子面”!这碗臊子面让我陪着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,让我留恋让我痴醉的就是西府臊子面的那个味。

相传西府臊子面为西周时期的周文王姬昌首创。西周初年,岐山渭水河畔一带常有蛟龙兴风作浪,危害庄稼和百姓。一日,周文王率族人外出狩猎,行至渭河畔时,只见一条大蛟龙从水里腾空而起,张牙舞爪,遮天蔽日。在蛟龙正要发威时,周文王一声令下,万箭齐飞,大蛟的两眼被射瞎,咽喉被射断,挣扎了一会,从空中跌落下来。这条大蛟龙足有五丈多长,一千多斤重。为了庆贺这次重大胜利,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剁成肉块,做成臊子,调成蛟肉汤。又把煮好的面条盛在碗里,由文王亲自掌勺舀汤。吃完面又将汤倒回锅里,反复使用,这样,万余人都尝到了蛟龙肉。因为有了周文王的“屠龙成汤”之举,岐周之地的臊子面从古到今闻名华夏。

现在享用臊子面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它的发源地,甚至跨越了国界,但是西府臊子面仍以岐山周公庙方圆10公里范围内的乡村臊子面味道最为正宗!

微信图片_20230129083135.jpg


“薄劲光、煎稀汪、酸辣香”是人们对臊子面最全面最准确的评价和赞美。臊子面是西府地区逢年过节、亲朋聚餐时不可或缺的面食。

臊子面曾被称为“涎水面”,是因为它在当地有“回汤”的习俗,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,人们对这种习俗习以为常。那时一位中青年男性纵情享用臊子面,专人用“木盘”(方言,木质的送饭工具,有长方形正方形之分,一次可送6~8碗,现已少用)端也赶不上食客吃面的速度。听着厨房里烧火抽拉木风匣的“梆噹”声和“您尝调和”的深情问候声,会令食客心旌荡漾、飘飘欲仙!随着人们卫生健康意识的增强、生活水平的提高,这种回汤的习俗已经被改进,臊子面不再回汤。

微信图片_20230129083139.jpg

臊子面面劲汤汪味香,但是要做成一碗碗臊子面绝非易事!做臊子面有许多重要的环节,燣臊子、擀/压面条、波油辣子、燣底菜、切漂花菜、搭汤等每一环节都要遵循规则,重视细节。食材要“精”,细节必“抠”。

“燣臊子”是做臊子面的第一步。先辈们对大肉的选择特别苛刻,肉要选择饲养时间较长(满1年)的“黑牙猪五花肉”。“黑牙猪”(方言)是指关中本地人从当地黑土猪品种中优选出来的、以育肥为目的、自幼被阉割的良种雄性猪崽。它用青储草料和五谷杂粮喂养,多以圈养或者散养为主,它比“草猪”(方言,雌性猪崽)块头大,好动性强,饲养满1年其肉质瓷实。“五花肉”是以胸廓肌肉为主,有前后、上下五花肉之分,五花肉三分肥七分瘦、很有层次感,是燣臊子的首选食材,燣出的臊子香味十足。现在,养殖户饲养的白猪是外来杂交速生猪种,都被圈囿和饲料喂养,活动较少,生长周期仅6~7个月,其肉质肥嫩不瓷实,腥味重,燣出的肉臊子香味淡、口感差。燣臊子也讲究手工切肉,切肉时必须将肥肉、瘦肉分开。肉丁要切成呈小长方形的薄片,肥肉丁带肉皮才有嚼劲。燣臊子很讲究流程,先将适量菜籽油在铁锅中烧热然后倒入肥肉丁,反复翻搅,用小火炼出油脂;当油汤首次变清时再倒入瘦肉丁,用小火继续翻炒至肉变色,当油汤第二次变清时加入大料组合即“八角、花椒、桂皮、茴香、良姜、白胡椒、荜拨、陈皮、草果、香叶”等,从开始炒至此阶段无需盖锅,便于散发肉的腥味。肉丁炒至七八成熟时,加入食盐、味精(或鸡精)、农家香醋、酱油(少许)、秦椒细粉等调味品,烧至锅内沸腾变温火,续焖约20分钟即可出锅。

醋是燣臊子环节的灵魂。醋的好坏也影响着臊子的品质。加入农家纯粮香醋的臊子肉香与醋香融和,肉味醇厚绵长,满口留香。用勾兑醋燣的臊子酸味突出但无香味,会直接影响臊子面的口感。

“压/擀面条”是做臊子面的又一重要环节。要用自家磨的无添加的“陈麦”面粉来压/擀面条,陈麦(方言)指存放1~2年的自产小麦,用它磨成的面粉做出的面条劲道。压面拌面时,需要先用适量的食用碱水将面拌湿,碱水能调和面性,有增劲效果。压面时,至少需要由厚到薄轧四遍,能使面条产生“薄劲光”的质地效果。选择切面刀时,要选细面刀或挂面刀,面条细最裹调和(方言,入味),韭叶面、宽面另有口感。“手擀面”怀旧气息浓厚,风味独特,时下被热捧。商品面粉被贮藏时间较久,加工面粉时,为了达到增白、防腐等目的,规范使用添加剂无可厚非,但是,市场销售的面粉,大多失去了粮食的本真颜色,呈“瓷白”色,做出的面条色白但不劲道。

“波油辣子”的辣椒粉讲究选用淋菜籽油炒干后碾砸出来的秦椒粉。石头碾子、碾槽推砸出来的辣椒面含有辣香味,“机粉辣椒面”缺乏香味。波辣子时,不能用过高温菜籽油一次性直接波烫辣椒粉,要分次操作,油温太高辣椒面会焦糊变黑,油温太低又不能激发出辣椒面的香味,因此波辣子时控制“油温”火候很重要。

“燣底菜”是把几种必备的蔬菜切成小段或薄片炒制的过程。红萝卜是底菜中的经典蔬菜,寓意“红红火火”,当地人曾有“离了红萝卜就不能吃臊子面”的说法。洗净的红萝卜需要先用擦子(方言,厨具)擦成丝,再剁成段。燣菜时,铁锅中先用菜籽油将葱姜蒜末爆香,再倒入切好的红萝卜等食材,反复翻炒至六七成熟时加入食盐、味精、五香粉等,继续炒5分钟即可。现在豆角、蒜苔、土豆、西葫芦、西红柿等都是燣底菜的佳品。

微信图片_20230129083151.jpg

“搭汤”是做臊子面全流程中最后一道“点晴”之笔,需要分两步完成。第一步“炝汤”,炒菜后的热油锅中先将鲜葱、姜末爆香,然后加入适量的香醋和食盐煮沸,再加入足量的开水。第二步“调汤”,就是“红黄绿黑白”五色食材于汤锅中的大荟萃。将汤底菜(黄花菜、黑木耳、老豆腐丁)、燣好的底菜、油波的红辣子油、漂花菜(鸡蛋饼、韭菜/蒜苗切碎而成),分次加入炝好的滚滚热汤中,一锅令人心潮澎湃、馋涎欲滴的酸辣香臊子面汤就搭成了。

微信图片_20230129083202.jpg

开水锅中下面条,水必须沸腾时投入面条,两煎后捞出面条在冷水中过一下,碗中捞入一筷头面条,浇上臊子汤,一碗煎稀汪的西府臊子面就大功告成。吃一口面尽会让你满口生津,开启面颊与舌咽共舞的乐章,欲罢不能,吃了一碗又一碗,那正宗的酸辣香味道会刻进你的记忆!一次享用10碗以上臊子面才算是对主家热情好客感情的抚慰和尊重奥。

幼年时只有过年才能享用的臊子面,现在已成家常便饭,但舌尖上的记忆永不褪色,它和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“美食不厌精”,自西周传承至今的臊子面伴随庆贺新年的阵阵鞭炮声和锣鼓家什声,以它本真、醇厚、鲜香的韵味福泽千家万户!